登录 注册 退出

国家医保目录新增74种药物,我们能受益多少?


作者: 七保君     投稿时间: 2021-12-06     人看过


TAG: 医保目录 医疗险 保险咨询 保险规划

今天(12月4日)

一条“医保谈判的姐姐”

登上微博热搜榜NO.2

她现场“灵魂砍价”的视频刷屏网络

这场谈判

双方用了1.5个小时

企业谈判代表表示“快掉眼泪了”

医保方谈判代表说: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


国家医保目录新增74种药物,我们能受益多少?(图1)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并将于2022年1月1日执行。其中肿瘤药物近20种,价格都比较昂贵,进入医保目录后会为患者大大减负,而更让医生和患者惊喜的是,其中甚至还包含今年刚刚上市的新药。


国家医保目录新增74种药物,我们能受益多少?(图2)


肿瘤药物


新增药品多为贵价药,刚刚上市新药也在列

记者注意到在新增的74种药物中,有18种为肿瘤领域药物,其中一种为直接新增药品,17种为谈判新增药品。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邓艳红介绍,这次新增药品对肿瘤患者来说相当于送了个大礼包,药品涉及的瘤种都是临床中比较多见的,如肺癌胃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乳腺癌、有男性“第一杀手”之称的前列腺癌,以及淋巴瘤等。


邓艳红介绍,这次新增的抗癌药普遍价格比较高,以阿帕他胺为例,这是一种前列腺癌内分泌药物,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几乎都需要长期服用内分泌药,直到出现耐药为止。目前这个药的费用每月高达4万元,大多数家庭都难以长期负担。这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除了价格会大幅降低外,加之医保再报销一部分,患者需要自己承担的费用估计至少能减少四分之三,今后可负担的患者将大量增加。


让肿瘤患者和医生惊喜的是,一些今年刚刚上市的抗癌新药也在这次入选国家医保目录,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就是其中之一。邓艳红教授介绍,维迪西妥单抗是中国第一款原研ADC药物(将化疗药和靶向抗体耦合在一起的药),属于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末线治疗用药,简而言之就是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尝试其他药物都没有效果后的“最后一根稻草”,平均能延长8个月的生命。这款药于今年6月份刚刚上市,目前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为2万元至3万元。


克罗恩病


生物制剂实现全覆盖,价格预计至少可减半


这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还有治疗克罗恩病的药物。克罗恩病虽然不是肿瘤,但因为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目前仍无法治愈,患者需终生用药而被称为“绿色癌症”,而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主任医师介绍,生物制剂可以让克罗恩患者的病情长期缓解,不过遗憾的是克罗恩病治疗的特点是,对生物制剂有选择性,某些患者只对某类生物制剂敏感,而其他患者则可能适用于另一类生物制剂。目前生物制剂有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有两种机制的药物已经纳入医保,其中乌司奴单抗属于第三种机制的生物制剂。乌司奴单抗这次进入医保目录,意味着医保对治疗克罗恩病的生物制剂实现了全覆盖。


乌司奴单抗目前的价格是:静脉制剂为10000元/支,皮下制剂为29000元/支。一般体重为60公斤的患者第一次治疗是使用静脉制剂三支,费用为3万元,以后每两个月后使用皮下制剂一支,费用为2.9万元。进入医保后的价格目前虽然还不知道,但医生和患者对此都充满期待。此前其他治疗克罗恩的生物制剂进入医保前,一针的费用是1.8万元,进入医保后患者报销后自付费用仅2000元。乌司奴单抗进入医保,患者需要支付的费用有望至少减半。


孤儿病


七种罕见病用药纳入,患者家庭负担得减轻


在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7种罕见病用药通过谈判方式进入医保目录中。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那些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一类疾病,一般为严重的、慢性的、遗传性疾病,且常常危及生命。


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为例,这是一种由于脊髓前角及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近端肢体和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神经变性病。


据估算,我国新生儿SMA患者每年新增1200人,存量患者约3万人。随着病情的进展,肌无力可进一步导致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异常,其中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治疗这种罕见病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国内获批上市之初,每单位定价近70万元,后来降至55万元。而经过这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后,这款药品不仅降价,更能够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容,这将极大减轻患儿家庭的就医负担。



1-211206105601517.jpg


67种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1.71%


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7种目录外非独家药品直接调入,11种临床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及近几年在国家招采平台采购量较小的原目录内药品被调出,117种药品被纳入谈判范围。


从谈判结果看,最终94种药品(目录外67种,目录内27种)谈判成功,总体成功率80.34%,其中目录外67种药品平均降价61.71%。调整后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内药品总数为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目录内中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74个目录外新增药品涉及21个临床组别,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20种,肿瘤用药18种,丙肝、艾滋病等抗感染用药15种,罕见病用药7种,新冠肺炎治疗用药2种,其他领域用药12种。


精准补齐肿瘤、罕见病等用药需求


新版医保目录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患者受益面广泛,群众用药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提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介绍,此次目录调整过程中,瞄准重大疾病治疗用药需求,及时将一大批新上市的药品纳入医保。比如,新增的18种肿瘤用药覆盖了肺癌、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骨髓瘤、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瘤等领域。以国产新药伏美替尼为例,该药于今年3月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属于三代EGFRTKI。目前国内上市的三代EGFRTKI包括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其中前两者都已经进入医保目录,伏美替尼此次进入医保目录让肺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对于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负担有很大的帮助”,石远凯说。


同时,本次调整也纳入了一些新型靶向药物,比如维迪西妥单抗是我国第一个原创的HER2抗体偶联药物,在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尽管该药疗效确定,但昂贵的价格让很多患者望尘莫及。此次维迪西妥单抗顺利降价进入医保,惠及了更多的肿瘤患者。


此外,本次调整也囊括了治疗罕见病的新药,包括治疗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α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的氯苯唑酸软胶囊等等,这部分患者的负担水平也将明显降低。


年费百万元罕见病药品进医保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目录调整坚持“保基本” 的功能定位,将基金可承受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弥补药品保障短板,重“雪中送炭”大于“锦上添花”,满足广大参保人基本用药需求。同时,高度重视新冠肺炎治疗药品的保障工作,及时将相关治疗用药纳入支付范围。


石远凯介绍,此次谈判,一些原来价格昂贵的药品,开出了平民价,符合“保基本”定位的药品,经谈判后顺利进入目录。比如,70万元一针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谈判后大幅降价,已达到多数患者可承受范围之内。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等年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的“天价药”,经谈判全部降至30万元以下。


但是,之前媒体热议的某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神药并未获得谈判资格。对此,2021医保谈判基金测算组组长郑杰表示,有人认为谈判就是杀价,越低越好,这是一种曲解。基金测算追求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合理价。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这样谈判才有意义。“比如某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神药,也许疗效确实很好,但是由于价格远超基金承受能力和老百姓的负担水平,由于不具备经济性,所以没有能够通过评审,最终未获得谈判资格,这就是医保谈判体现保基本原则的佐证。”郑杰说,按照目前的药品支付范围,在国家目录里边的药品年支出的费用最高的不超过30万元,保基本原则能够让有限的基金发挥最大的效率。


据悉,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4年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并将一批“神药”“僵尸药”调出目录。同时,连续开展6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3%。


调整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为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中药饮片仍为892种。本次调整将于2022年1月1日执行。


在调整中,国家医保局牢牢把握“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将基金可承受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着力满足广大参保人基本用药需求。紧盯国家新冠疫情防控大局,及时将相关治疗用药纳入支付范围,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以量换价等措施,部分目录内药品再次降价,为购买性价比更高的药品腾出基金空间,成功实现药品保障升级换代。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取消部分药品的支付限定,扩大受益人群,大幅提升药品可及性和用药公平性。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共涉及21个临床组别,患者受益面广泛。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4年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将一批“神药”、“僵尸药”调出目录,引领药品使用端发生深刻变化。连续开展6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3%。中国药学会发布的《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显示,自2018年以来,医保药品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占比逐年上升,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药合理性得到改善。常用药价格水平明显下降,重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加快,周期大幅缩短,患者可及性明显提高。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和目录准入谈判“组合拳”,显著降低了群众用药负担。


部分内容转自@新华网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辉、通讯员简文杨报道

今天有 人正在预约1V1咨询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保险咨询请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