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8 日,相互宝发布公告,表示将于 1 月 28 日停止运行。支付宝的这个「大病互助计划」在争议中拉开序幕,如今也在争议中落下了帷幕,从 2018 年至今,有 1 亿多人参与其中,救助了 179127 名患病成员。
根据相互宝最新一期互助的公摊信息,目前平台有还有近 7500 万名成员。公告之日起,相互宝成员不再参与互助分摊,关停后一段时间内,符合规则的患病成员仍可发起互助申请,关停前的三期互助金将由相互宝平台全部承担。
其实相互宝的关停并不令人意外,而是早有预兆。
2018年末,蚂蚁推出相互宝,低门槛,没有资金池,“先保障,后分摊”的模式吸引了大量有保障需求的人,用户增长迅速,让美团、360、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看到了新的流量入口,纷纷入局。巨头的入场推动行业快速迭代,产品不断创新,带来了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小高潮。
2020 年 9 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就指出,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为非持牌经营,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在监管对互联网平台合规要求愈加严格的背景下,互助平台的关停只是时间问题。在相互宝之前,今年已经有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等9 家互助平台陆续宣布关停。
在相互宝推出之初,当时的名字还叫「相互保」。其实就是发达国家常见的「相互保险」,支付宝承诺「每次分摊只要一毛钱,就能够享受 30 万元的重疾保额」,在 2019 年 4 月已经有超过 4700 万人加入。
相互宝今天突然宣布将在明年1月28日彻底关停,这期间还有3期分摊,费用全部由相互宝承担。这期间互助计划成员如有首次确诊,仍可在180天内向相互宝申请互助金。
至此,美团、水滴、蚂蚁几大平台在中国的互助尝试,全部以失败告终,我想应该不会再有公司还想挑战一下了。
相互宝是不是保险?
这种互助本是保险最初的形式,我相信相互宝的初衷是好的。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管理费是20%~40%,慈善机构的管理费也在10%以上,而相互宝的管理费收取8%。
互助计划最终都没能坚持下去,我个人认为有两大主要原因:
第一,「分摊金额增加」和「分摊人数减少」互相增强的恶性循环,这给参与者的感受非常不好。相互宝成立于2018年底,2019年大部分时间里,每期分摊金额还不到1元钱,而今年12月首期分摊已经超过7元。随着越来越多对涨价不爽的人退出(越是低风险人群越愿意退),计划里的高风险人群越来越多,分摊的分母却在快速减少。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会把相互宝和同等保额的1年期重疾险的保费做比较。按照目前的分摊水平,年龄低于30岁的人加入相互宝,在费用上已经不如去买短期重疾了。而相互宝分摊金额完全没有企稳的趋势,性价比会越来越低。
总之一句话,账算不过来,还吃力不讨好。
第二,说到底不是保险,没有监管,定规则和解释权都在相互宝。所以相互宝的质疑就没断过,有人质疑它拒赔,也有人质疑它瞎赔,还有对保障内容、健康要求等条款的修改——以上种种,相互宝都有最终解释权。如果是保险,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哪怕有不合理之处也能向监管申诉,但相互宝它不是保险。
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经济账又算不过来,口碑还越来越差。至此,最有希望成功的中国互助也宣告退场了。
无意说什么批评的狠话,一次尝试而已,初衷也是好的,失败了那算了。
过渡期安排和后续保障
回答两个应该有很多人关心的细节问题:
1、分摊金该不该退?
首先,往期的分摊金不会也不该退款,分摊一个月就享受一个月的保障,不能说没出事就退钱。
也有网友提出:我是正常退保,不是保险过期!没有过期的保险,退保肯定退一定的保费。 而此相互宝,我正常缴费,未欠费,它说不做了、退出了,为什么不能退保费?
关于分摊金该不该退款,您怎么看?
目前,相互宝仍有7500万成员,该如何平稳退出,依然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事。
从相互宝的公告中可以看到,相互宝为其成员提供了相对完善的过渡期安排和后续保障。
其次,相互宝关闭的同时还给了解决方案——
联合人保推出了一款低保额的短期重疾险,我把它的费率和市面上的同类型短期重疾比较了一下,还可以的。
2、过渡期重疾险值不值?
但我个人不建议大家购买,重疾险买的就是「保额」和「长期稳定」,如果在这两点上将就,我觉得意义不大。
真对重疾险有需求的话,还是建议买长期重疾险。
当然,优先级高于长期终极的险种还是保证续保的医疗险或者防癌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