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亿资管新规落地 保险资管有望打“翻身仗”?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对外发布,拉开了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序幕。资管新规既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资管行业乃至整个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2021年12月31日,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新规出台三年多以来,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统一监管规则、净值化转型等改革目标取得较大进展,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之际,《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1月刊封面专题将以“未来已来 构建资管行业新格局”为主题,为在新起点上资管行业在发展与监管中谋篇布局,为促进资产管理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三年多来,随着资管新规细则的逐步落地,资管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前期若干行业乱象得到了根本治理,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资管行业逐步迈向新阶段,呈现出新模式、新产品、新格局的特征,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资管行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资管新规出台三年多来,针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等行业具体情况,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配套细则协助新规落地,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资管业务方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的出台,基本统一了监管标准,适当借鉴了公募基金经验,健全了投资运作制度体系。
对于保险资管行业利大于弊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资管新规给利率较低的保险资管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从短期看,影响有限。
第一,规定了业务的规范和方向,落地新规与征求意见中改变一条:“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比征求意见稿的时间延长一年半。”这给市场预留了充足的过渡期。
第二,保险资管以管理母公司保险资金为主,第三方业务规模占比仍较小。截至2016年年末,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占整个资管市场的比重不到1.5%。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
第一类是管理母公司的保费收入;
第二类是承接以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委托管理资金;
第三类则是主动发起设立保险资管产品。
保险资管以保费收入、委托管理为主,新规影响有限。
从长期看,利大于弊
资管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一方面,资管新规改善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地位,让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获得了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自主投资能力的保险公司而言,或许也意味着投资渠道、产品和收益将受到更多。
增加了保险资金的竞争力。
就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非标资产而言,其投资期限通常较长、对资金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从期限匹配、规范嵌套的角度考虑,短期资金、理财资金等参与的难度可能会明显增加,参与意愿也可能会逐步下降。而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追求稳定收益,以及精于审慎风险管理的特点,与债权计划等非标资产契合度较高。
保险本身天然符合资管新规不能有期限错配与资金池的要求,保险本身就是短期资金的长期化,保险资金每年都要交。
尽管保险资管产品会受到新规的限制,保险是根据契约保证收益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会更受稳健型投资者青睐。目前来看,现在保险产品收益率较低,3.1%左右,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5%左右,银行理财产品性价比更高。但是,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不能刚性兑付,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上升。
从买方角度看,随着资金竞争压力的减小,加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规定,非标资产投资收益率有望上行,保险资管的话语权有望增加。
第二,双向引导促使保险资管产品“脱虚向实”
对普通老百姓有哪些影响
理财不再保本保收益
很多老百姓都是银行理财的“忠实粉丝”,主要原因就是保本保收益、收益还比存款利息高。但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不再允许保本保收益,所以,大家要睁大眼睛,如果以后碰到有机构宣传说自家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就要小心了!《指导意见》中明确提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可以向央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举报,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
银保监会此前也提醒广大投资者,听到“保本、高收益”这个说法要举报,因为保本就不可能高收益,这样的说法属于金融欺诈。
理财收益率有望提高
虽然银行理财不能再保本保收益,但为配合打破刚兑,《指导意见》还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全部给予投资者。这就意味着,购买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投资人如果投资成功,其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望提高。
延伸阅读: